「是摸索,亦是建構;是不足,還是隱晦?」--讀《台灣文學史綱》
以上,是我參加高雄市教育局所主辦之「老台灣、新視野」台灣文學歷史研讀心得徵文比賽的作品題目。很幸運的,竟然得到了第三名!只是,參加這比賽,過程有點曲折,所以,就寫篇文章來紀念一下吧!
參賽緣起
去年(97年)年底,我就接到教務處教學組長的電話,告知有這項比賽,且希望我能參加,而繳件期限是今年(98年)的一月十五日。當時,雖是猶豫了一下,但依然答應了。只是,接到公文後,我卻是抱怨不斷!最大的抱怨,就是書種的限制。
這比賽,不但限定了以所謂的「台灣本土」為論述主旨,連書單也都幫你列好了!書單如下:
文學類
亞細亞的孤兒 吳濁流 前衛
賴和集 賴和 前衛
寒夜三部曲-寒夜 李喬 遠景
寒夜三部曲-荒村 李喬 遠景
寒夜三部曲-孤燈 李喬 遠景
台灣文學史綱 葉石濤 文學界
台灣人三部曲-沉淪 鍾肇政 遠景
台灣人三部曲-滄溟行 鍾肇政 遠景
台灣人三部曲-插天山之歌 鍾肇政 遠景
浪淘沙 東方白 前衛
鍾理和集 鍾理和 前衛
心的奏鳴曲 李敏勇 玉山社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彭瑞金 自立晚報
吳新榮回憶錄 吳新榮 台灣
楊逵集 楊逵 前衛
曾貴海詩選集 曾貴海 春暉
打開心內的門窗 毛昶雄 前衛
心酸六十年 鍾逸人 前衛
張文環集 張文環 前衛
燕心果 鄭清文 玉山社
呂赫若 呂赫若 前衛
薯蕃之歌 鄭炯明 春暉
工廠人 楊青矗 文皇or敦理
歷史類
台灣史一百件大事 李筱峯 玉山社
台灣歷史圖說 周婉窈 聯經
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 楊碧川 稻香
台灣史 張勝彥、吳文星等著 五南
台灣開發史 戴寶村、溫振華著 空中大學
台灣政治史 戴寶村 五南
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彭明敏、黃昭堂 玉山社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王甫昌 群學
台灣,苦悶的歷史 王育德 前衛
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 林鐘雄 三民
台灣登山一百年 林玫君 玉山社
台灣國際地位關係文書 國立編譯館主編 日創社
福爾摩莎大旅行 劉克襄 玉山社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許世楷 玉山社
分裂國家的民主 若林正丈 月旦
從台灣諺語看台灣史 戴寶村 玉山社
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 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 玉山社
許曹德回憶錄 許曹德 前衛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陳柔縉 麥田
台灣歷史的鏡與窗 戴寶村 國家展望基金會
台灣史小事典 吳密察 遠流
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 彭明敏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十字架之路-高俊明牧師回憶錄 胡慧玲 望春風
展示台灣 呂紹理 麥田
一直以來,我一直很反對這種狹義型的台灣文學論述,總覺得沒多久,就會把所謂的「台灣文學」逼向窮途末路。沒想到,這比賽,也是如此!不過更重要的是,這些書,我一本也沒看過!
好吧!既然接了,就挑一本來寫吧!
看到的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興趣頓生,於是決定要由這本書入手。挑選原因,是因為我手頭上的「中國文學史」就有六種版本!(這還沒把解題類的文學史書籍算入)雖不敢說都讀過,但至少也有一定的基礎了!但是,所謂的「台灣文學史」,不但在我的書櫃中是不見蹤影,在我的「知識庫」中,也是一片空白!因此,除了寫心得參賽外,更想藉此次機會,了解葉氏對於台灣文學發展的觀點與分期,同時也填補我在「文學史」的研讀中,有關台灣文學的空白處。
本想直接買一本的,但原書難買,在高雄的政大書城中,必須以訂購方式,約一星期後方能取書。在衡量時間的緊迫下,決定改向高雄市文學館借書。所借版本,為《葉石濤全集●評論卷》(國立台灣文學館、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8年3月),並同時借了彭瑞金所撰《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年1月)以方便快速了解葉氏之生平與作品。
然而,這位文壇大老,不幸於去年十二月十一日上午,病逝於高雄榮總。在高雄市文學館二樓處,便為葉氏設置了一個小小的紀念專區,不但放置了葉氏所有的作品,一旁也有生平簡介的立牌,再加上本就有的作家介紹,這讓我得以快速的了解葉氏的生平與作品。
放棄
本來,書到手後,雖仍有所抱怨,但心中已有滿滿的閱讀與寫作計畫。奈何,天絕對不從人願!從十二月底起,班上的事件正可謂連環爆!尤其在元旦假期過後,狀況越來越糟,糟到任教數年來,我首次在電話中與他人對罵;首次氣到全身發抖,一夜難眠;首次在辦公室中,不自覺地掉下淚來......再加上期末種種的繁雜事務,別說是寫作,就連閱讀也變成了奢侈的期盼。即便我閱讀了,那時,也沒心情去好好琢磨如何動筆。
最後,時限已到,我也自然而然的放棄了這個比賽。
轉折
二月份,下學期開學後。一日,又接到教學組長的電話,向來負責且客氣的她,告知了一件令我 震驚不已 的消息:上級單位告知,既然參加活動了,就必須要繳交作品!而這文章,可以作為學校鄉土評鑑的成果中!而為了讓各校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閱讀與寫作,因此繳交時間延後至三月十五日。為了原本未完成的事情,也為了補充我在這方面的不足,同時也可幫助校方的鄉土教育成果,於是乎,就開寫囉!
雖說是讀書心得,但畢竟剛完成碩士論文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再加上我本來就是以「學術」的眼光在閱讀這本書,因此,在心態上,我也將此次的參賽,視為我學術敏感度的延續。
閱讀與寫作
其實,《台灣文學史綱》的份量並不大。因此,除了閱讀第一章速度較慢外,其他的速度就很快。再加上心中已有寫作方向的定見──亦即針對體例的建構以及敘述是否頭尾一貫,因此在閱讀時,很容易抓到重點。
或許,這算是一種取巧方式吧!畢竟,葉氏並非學者,而該書又為「台灣文學史」之首本專著,因此,體例的不足,似乎是想當然爾的問題。只是,在閱讀過不少體例已臻完備,甚至是越來越繁雜的「中國文學史」專書後,多少會想藉由此一基礎,看看初步凝練而成的「台灣文學史」模樣究竟為何?
因此,作家介紹的方式不一、重出等等的問題,在文中便顯而易見。因為葉氏本身「小說家」的背景,再加上小說易於反應社會現實的特性,於是重小說,新詩次之,散文又次之的文體偏好,同樣明顯。
另外,因為葉氏本身的背景與經歷,讓他對「政治」議題極為敏感。雖然,日據時期前後,他不斷強調著政治風向對文學的影響力,但出版於民國七十六年的《史綱》,撰寫到了二二八時期,以及後來的戒嚴時期,筆鋒明顯收斂,幾乎可說是以蜻蜓點水方式帶過。而對於此一情形,葉氏本身在成書之後,似乎也相當不滿,甚至在〈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專書研討會〉的文字紀錄中,可窺得他在發言與回應時些許無奈與不滿的心情。
但對我而言,葉氏的論述在八0年代便嘎然而止,是書中的一大缺憾!的確,無法延續論述九0年代這自是正常,但葉氏最後未做總論,亦未落下結束語氣,那結束,總給人太多太多的遺憾之感。
綜合這些閱讀的感受,並加以思索,最後,我訂出「是摸索,亦是建構;是不足,還是隱晦?」的題目,以作為撰寫方向以及全文架構。
閱讀花了約四天,撰寫則是熬夜熬了四天,終於在最後一刻,三月十五日將檔案交出。(藉由繳交清冊,得知參與文學組的有五十八篇,歷史組同樣也是五十八篇。)碩班畢業以來第一篇新文章,也正式誕生!(如果把網誌中的上蘇杭遊記算入,嘿嘿,這篇的順位就很後面了!)
結果與成果
等了一半個月,得獎名單,準時公佈在「莒光國小」的網站上!看到結果時,雖已是晚上近七點鐘,但那時我還在辦公室跟要晚自習的同學聊天。當她們準備離開,我轉頭開啟網站中的得獎名單時,我不禁驚呼起來!拿下第三名囉!呵!學生也都被我嚇到了!雖然之前抱怨頗多,但既然有所得,仍是感謝囉!就算沒得獎,這也讓我藉此機會,讀了「台灣文學史」,也算是不小的收穫!而獎金,圖書禮券五千元,似乎正可讓我買書來送給這一屆畢業的學生們!(打算買淩性傑的《找一個解釋》,應該是很適合要上高中的同學閱讀。)
不過,要提一下的是,在我看到得獎名單時,我意外發現題目中「亦是」被修改為「抑或是」,去電詢問主辦單位,才知道這是兩位評審的共同意見,認為我的文中傳達的是「抑或是」的概念!不過,重新看完我的文章後,我還是沒有這種感覺耶!這真是傷腦筋囉!
在此附上評審的意見:
以時代背景的影響及同理心詳述讀後心得,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對葉石濤及《台灣文學史綱》相關論述相當熟稔。文筆出色,層層論述的推展,十分精采。
另外,原本準時公佈的得獎名單,卻因為必須教育局的簽核,又緊急撤掉,致使我這篇感言也遲遲不敢上傳(五月三日感言初稿就寫好了,到今天五月十二日,名單才又正式上傳,而公文,也已經交換到學校了!),生怕有人說這裡又不是「星光文」或者是「超偶版」,我怎麼有神通可以爆地雷,寫雷文!
哈!大概是太久太久,沒得過這種徵文比賽的獎吧!所以才會這麼興奮,寫了篇跟得獎作品差不多字數的感言!(再來一次賽後感言的徵文比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