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澳門】世遺系列:
修復如舊---鄭家大屋
2011年1月23日
上次來到鄭家大屋,只能很殘念的拍個照!
因為,那時是2009年7月,但,澳門政府雖於2001年即從開發商手中接收鄭家大屋產權,且於於2002年開始修復。但這自1950年起曾分租達七十多戶,300多人,已是破敗不堪的大屋,一修,就是八年!也因此,2009年到訪的我,無緣得見!
(關於上次的網誌以及鄭家大屋主人的介紹,請見:世遺走透透,盡在一條街一文)
2010年2月,鄭家大屋終於維修完畢。而這次來,當然要進去參觀參觀囉!
門口,就是世界遺產的標誌。說真的,要不是有這麼「複雜」、「多元」、「混血」的背景,澳門這些建築物,單一一個,都有可能隨時會淹沒在這快速更新的現代化潮流中。
八年的修復,修整的,是鄭家大屋的硬體。但現在,館方想拼湊的,是那大屋落寞時期的記憶!那一頁,也許差點毀了這大屋,但,確也更添許多世人的滄桑在這早已淹沒的輝煌中!這就是真實的存在,是不?
門口一樣有著福德正神的龕位(澳門似乎稱為「門官」)。相較於盧家大屋雕琢細膩,這裡的樸素了許多。而對聯沒有復原的字樣,或許就是「修復如舊」的用心!而據說在修復時,發現這裡有18個顏色層,代表曾經整修過18次!
這是「留月院」的對聯:「駐馬客欣榕蔭古,步蟾人賞桂香濃」。顯然,榕樹、桂花,應該是早前留月院的重要景觀吧!
這一旁還有間展覽室,分別以圖片、文字、模型,將這大宅,具體而微的呈現在遊客眼前。
「榮祿第」三字匾額,標舉出這家人在政治上的風光,但更昭示著:因為鄭家人當時協助賑災工作,所以受封「榮祿大夫」的稱號。而由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所落款的「崇德厚施」匾,同樣肯定鄭家人在德、善上的作為。
最妙的,應該就是這留言簿了吧!
這「老鄭」、「小鄭」、「雙鄭」的對話,真是令人拍案叫絕!好個台灣同鄉!看來,他似乎對這鄭姓同宗極為欣賞了!(他的字還蠻不錯的!)
井上的軸轤。
覆滿著鐵鏽,看似已無用古早汲水器具,孤伶伶地懸掛在那院落一角的井上。其實,過往住戶在生活上的依賴,還有這大屋中榮耀與破落的一切回憶,似乎,都覆滿在這鐵鏽中。
走到這裡,雖是鄭家大屋的後半部,但卻是鄭家人主要活動之處。而此處主要是由「餘慶堂」與「積善堂」所組成。而這兩堂的名稱,很明顯取意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語,似乎也呼應著那官方「崇德厚施」的褒讚!
至於餘慶堂外「通奉第」之匾,則是指此為文直官員的住所。門兩旁,有「前迎鏡海 後枕蓮峰」對聯。蓮峰自是指望廈山那側,而「鏡海」一詞,一為澳門古地名之一,另一則為澳門半島與氹仔島間的海面!看來,也許在早期,這裡可是擁有絕佳視野與天然地勢之地。
餘慶堂上頭有一幅「公孫耍樂」的圖畫。但,恕本人才疏學淺,實在無法得知這到底是出自於什麼典故!而兩旁則是王維的〈酬張少府〉與〈山居秋暝〉二詩。這兩首詩風格相近,都透顯著在靜中體悟人生、自然之道。想來這鄭家的主人,除了樂善好施、關心國事外,似乎也崇尚著王維詩中的禪味!
「四壁山環水繞 一為月影花香」,加上那「日月光華」四字,沒有功名想望,更無利祿爭取,有的只是那親近於自然的恬淡之感。
進了積善堂,循梯上了二樓大廳。這裡雖是比前方餘慶堂小,但此等二樓氣勢,已是彰顯此地主人之非凡!
我實在很喜歡這種層層門框所營構出來的空間感!只可惜,拍照技術實在太爛。
由屋內向外望,一是新式建築,一為大屋建築中的廊道,同樣一處,裡外卻已是不同時空。
餘慶堂中的「餘慶」匾,一旁小字還揭示著此語出自《易經》。小字中「蓋福無倖獲,而善在力行懿乎」,更強調「力行」、「行善」,才是何以有「餘慶」之因!
「惜食惜衣不獨惜財還惜福 求名求利必須求己不求人」、「何須建參讚事功但安所遇 若果明修齊道理無忝爾生」,這廳堂兩側兩副對聯,強調惜福、求己,也指出安於所遇更須明修身齊家之道,人生指引,家族祖訓,莫善於此!更可見此家主人處處流露而出的敦厚風範。
走過餘慶堂二樓,步於此迴廊,一旁半開的的百葉窗,引入了外頭的光線,更讓遊客們自然、自在地欣賞著那中西合璧,且又有南洋風的內院。而那鳥籠雖無鳥鳴傳出,不過,卻裝點出更為優閒的氛圍!沒有鳥因此而束縛,卻依然有著那悠然之感,如此,甚好。
是該下樓,也是該步出這走過輝煌、走過落寞,但現今又恢復如舊的,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資訊:
地址:龍頭左巷10號(亞婆井前地對面)
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入場(星期三休館,假期除外)
特別注意:同一時間最多接待200名參觀者;同一時間,餘慶堂之地面層、樓上大廳及積善堂地面層分別最多接待20名參觀者,即主房區內最多容納60名參觀者。(可先到鄭家大屋官網預約參觀段,以避免忽然遊客暴增而無法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