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助】東京景點:亞洲古籍重鎮
---文京區東洋文庫 上
2019年7月5日
日本旅遊,大家想的、期待的,大概都是美食、溫泉、遊樂園,當然,自然美景與各種古城也是多數人不會錯的的景點。
在規劃這趟日本行時,自覺與他人不同的,大概就是「賞機」行程,以及,我想好久的國立東京博物館。除此之外,應該就和其他人差不多。
但就在規劃行程,找尋台灣購買日本票券的廠商時,竟在雄獅旅行社的官網中,看到了「東洋文庫」的名稱。好奇之下,一查,夭壽!裡面全都是古籍啊!怎麼會有這麼香的地方啊!!!
更重要的,是一搜尋地址,它竟然就在我要前往的「六義園」對面!既然上天都已如此安排,若不去,還真對不起這網路上的「偶遇」了。於是,最後安排的走法,就是到龜有看完阿兩後,搭捷運到貓街谷中銀座。逛完後,就搭公車前往東洋文庫。
--------------------------------------------------
【關於東洋文庫】
成立於1924年,位於東京上野附近的「東洋文庫」,是日本最大,也是亞洲第五大的亞洲文化研究博物館。館內收藏著超過100萬冊,關於亞洲歷史、文化,以及相關古籍的藏書。
該館是由三菱企業第三代社長岩崎久彌所支持建立,他於1917年購買了中華民國總統府(袁世凱時期)顧問莫理循(Georg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所珍藏,24000冊以英文為主的中國關係文獻。此後,更大量蒐集包含中文、日文、東方語言、西方語言、少數語種的圖書文獻當,時東京帝國大學成立的歷史學會,並開始進行研究。
--------------------------------------------------
到日本的第三天早上,在大雨中逛完了龜有,找到了15尊的阿兩與相關人等後,搭捷運前往只看到兩隻貓的貓街「谷中銀座」。(說真的很失望,早知道就直接到東洋文庫)在谷中銀座逛完後,到不忍通路上的「千駄三丁目站」搭「上58」公車,只需5站,就可到東洋文庫附近的「文京グリーンコート前」。
下了公車後往回走,很快就到了東洋文庫。
在門旁牆上,鑲嵌了些字句,其中,這個「明德親民」旁的「孫文」,看來很眼熟啊!
玻璃大門,不算氣派,但在玻璃上則印有各種語言的「歡迎」。
開館的時間與門票(2019.7)。一般門票是900日幣,約300台幣,對我而言是合理的。而如果有空,可以購買「六義園」的套票,可省下200日圓。在看完書後,到「六義園」中走走,真的很不錯。
這是簡單的平面圖,上頭寫著這裡有著百萬冊的館藏,這,很驚人!
很幸運地,參觀時的特展是我所熟悉的「漢字展」。在日本看有關漢字藏書的展覽,這感覺,蠻特別的。
只可惜我沒注意到外面還有知識小徑,以及咖啡店,看網路上介紹,咖啡店中的餐食還蠻不錯的。
一樓入口處,是櫃檯與販賣區。
購票入內後,這一長排玻璃櫃中所展示的,是以「翻譯文學」為主題。
透過翻譯軟體,勉強得知這標題似乎是指「跨越語言的障礙」。而在這「東洋文庫」中,蒐羅了90種語言的書籍。(如理解有誤,還請告知以便修正)
(因為本人的日語程度為 0 ,英文程度如以百分計,最高只能得10分,僅能識得26字母而已,所以對於以下版本說明卡的理解,全都來自偶爾會把《三國演義》英文翻譯成《紅樓夢》的數字先生網所販賣的翻譯機。如理解有誤,還請告知以便修正。)
而在展櫃中,則陳列著以下22種的翻譯文學作品。有的是由外國文字翻為日文,也有由日文翻譯為他國文字者,更有他國文字譯為特殊文字者。
第一部是《竹取物語》,是日本物語類最早的作品,作者與年代不詳。而在此所陳列的,是1880年翻譯為義大利文的譯作。
《源氏物語》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長篇小說,代表著日本古典文學的巔峰。「東洋文庫」中所展示的《The Tale of Genji》,是由英國人Arthur Waley於1925至1933年間所翻譯,為《源氏物語》的首部英文本,是本而是刪節的譯著。
《河童》一書,是日本知名作家芥川龍之介晚年的短篇小說。這故事內容是一位狂人登山誤入河童國,在逃離回到人類社會後,卻又因為嫌惡人類社會的現狀,想逃回河童國卻被抓回關入精神病院,並在院中講述自己經歷的故事。這故事,反映了芥川龍之介對社會的不滿,以及內心的苦惱與不安。
在此展出的,是1963年的波蘭譯本,插畫則是由波蘭當地著名的插畫家所繪。
《國姓爺合戰》是江戶時代劇作家近松左衛門所做的人形淨琉璃歷史劇,於1715年首演。這裡所謂的主角「和藤內 國姓爺」,就是台灣人所熟知的鄭成功。而展出的這部譯作,是1951年的英譯版本。
這本相當特別,是滿州語版本的《三國志演義》。 這在大清帝國時代也算是國語了,但在滿人統治之下,滿語卻逐漸走向衰亡。
就介紹牌中所述,這是在1979年出版。當然以這種印刷形式,應該是更早年代所刊刻。稍一查網路資訊,似乎滿語《三國》最好的版本是順治七年(1650)官刻版,而在雍正年間出現滿漢合璧的民刻版。至於「東洋文庫」中的這部是否是源於順治官刻版,就不得而知了。
據我華梵中文、東吳碩班的同學,後來成為歷史博士,也曾在故宮博物院研究過的怡靜同學說明,這部《三國演義》的刊刻樣式, 應該和順治七年版是一樣的。但是書中的「玄」 至有缺筆,所以是雍正以後刊刻的版本。
這是1802年泰文版的《三國志演義》。很明顯的中國傳統版畫風格,配上泰文,感覺很不同。
中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78年所出版的《戰爭與和平》。就譯本來說似乎沒甚麼特別,但介紹中提及,這本書是由英譯本翻譯而來。而原本於1958年發行,但因文革緣故,許多出版被禁止,直到1978年才又恢復發行。
下面這部作品應該是吉爾吉斯的英雄史詩《瑪納斯》,這是以口耳方式流傳,產生於9~10世紀。就說明牌說所寫,《瑪納斯》是世界最長的敘事詩,但維基百科的資料,卻是世界第二長,第一長為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
此處陳列兩種版本,一是1995年吉爾吉斯語版,另一是1946年俄羅斯語版。
這本《スジャラムラユ(マレー王統記)》我查了許久,最後以「Sejarah Melayu」查到這是原名《諸王起源》(Sulalatus Salatin)的《馬來紀年》。這是古馬來的文獻。內容為「書中內容敘述關於馬六甲蘇丹國(即滿剌加王朝)的族譜和歷代蘇丹的世系的傳說;馬六甲蘇丹國的成立、盛衰以及與鄰國的關係;伊斯蘭教在馬六甲地區的傳播的歷史;以及馬六甲王朝的行政層級以及其繼後的國家的歷史,涵蓋600多年的歷史。其中包含著摘錄自其它馬來文獻的段落,是代表馬來民族文化思想的著作,大凡學習馬來語言和文化的讀者必須閱讀之。」(維基百科「馬來紀年」)書中有神話、傳說、史實,具有很高的文學性。
此處所展示的,一為新加坡於1950年出版的馬來語版,另一為1970年紐約所出版的英語版。
下面這部作品,是中東地區知名的故事《納斯雷丁》。他是一位大智若愚、辯才無礙的傳說人物。就維基百科的敘述,這故事負有深意,類似禪宗公案。這裡的版本,則是1958年土耳其文版,以及1988年德文版。
接下來這本,則是大家熟悉的《小王子》。而這譯本的特殊處,是由Udege與Uilta兩語種與俄羅斯文對譯的版本。就說明牌所述,這兩語種並無自己的書寫系統,而這譯本是北海道大學的研究成果。
在玻璃櫃盡頭,有座館內館藏說明的動態螢幕顯示。當螢幕中出現《史記》時,我真的驚呆了!
上到二樓,首先映入眼簾的,竟是這套由台灣莊嚴文化所印刷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架上還有對於四庫七閣中,現存四閣的介紹。 其中最好的版本,就是珍藏在台灣故宮的「文淵閣本」。
不過,這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並非《四庫全書》。這是因為乾隆年間在修纂《四庫》時,有大批的書籍被列為「只存書名,不收其書」者。據當時統計,列為「存目」者竟是《四庫》所收錄的兩倍!(《四庫》3461種,「存目」達6793種)
為避免時代日久,散逸書即日多,後來在大陸學者季羨林的帶領下,許多學者投入編纂《存目叢書》的編纂工作,共蒐羅了4508種歷代典籍,出本為1200冊的宏偉套書。
只是不知是我忽略,還是「東洋文庫」未詳加說明,相信多數的參觀者,會以為這套就是《四庫全書》吧!
一旁有天皇夫婦於平成26年到「東洋文庫」參觀的照片。
接下來,就是讓人驚嘆的場景,同時,這也是「東洋文庫」的基礎之一:「モリソン書庫」。
此即曾為袁世凱顧問,澳洲出身的記者莫理循(Georg Ernest Morrison, 1862-1920)的藏書,後來在他離開中國回澳洲時,由三菱岩崎社長購入。
在此,以這樣的書櫃場景展示,加上一本本的古籍、善本,這該是愛書人最夢幻的藏書景象吧!同時,也成為「東洋文庫」宣傳照中,最讓人神迷嚮往之處。
接下來,就要進入主要展區中。
東京景點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