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9月,我第一次到高雄市文學館。當時是為了聽一場新詩講座。說真的,我對新詩興趣並不大,但他的講題是:「在秋風裡讀詩」!這讓我誤以為講者將要分享他在古典詩中所讀到的「秋」!沒想到,全然不是那回事!不過,當時的演講還頗為精采,內容也讓我頗感受用!因此,我開始注意後面的系列講座!
只是,我依然「望題」生義,對於後面的講題,依然興趣不大!演講結束,我在文學館二樓晃了一下。二樓佈置了許多如下圖的展框,上頭是高雄市在地或與高雄密切相關的作家照片及簡介,下方則是作家手稿的展覽。說真的,我覺得這樣的安排,很棒!
然而晃阿晃,看到凌性傑的介紹。疑!他不是12月27日的講者嗎?喔!竟然跟我同年!啥!竟然是建中的國文老師!老天!作品、手稿、照片竟然已經被放在這兒展覽了!這時我心中忽然覺得......年紀差不多,成就差真多....
後來同樣在九月中,在一次難得的颱風假時,我冒著「生命危險」,「誤入歧途」、「自投羅網」的到高雄市國教輔導團(在七賢國中)參加一場閱讀教學研習!說真的,我被這幾位主辦老師以及參與老師的認真度給嚇到!也著實佩服她們!只可惜,我雖然也有意願想參與後面的系列研習,但衡量了自身的情形以及班上的狀況,我還是忍痛放棄!(還好我沒參加,因為我後來發現,只要我一離開學校,或一動輕鬆一點的腦筋,班上那一群,保證給我出狀況,保證不讓我休息.....)
在那次的研習中,主辦的壽山國中廖老師發給了我們一篇文章,文章是印自《找一個解釋》一書。而該文是以韓愈〈師說〉為主軸,並加入個人觀點以及教學經驗加以詮解。閱讀之後,我從中感受到〈師說〉一文全然不同的味道。而在得知此書作者之一即凌性傑時,我便決定要去聽他那「講什麼山盟海誓」的講座。
文學館演講前二十位聽眾可以獲得演講者作品,可惜,我這次又慢了一步,沒搶到......
一樓有演講者凌性傑的作品展。當我看到他的「年表」時,心理不覺驚呼:老天!生日只跟我差七天!啥!碩士班所就讀的學校以及入學年,都跟我大學好友完全相同!那他,也就是我「同班同學」的「同班同學」耶!而進入高雄是任教時間,也完全相同!這,相似處還真多!唯一不相似的就是......成就差太多......
這次的講題,說實在的,我還真不知他究竟要講什麼,但在知道他所送的書為《海誓》詩集時,心裡大概就有底了----新詩分享!而他那四頁的演講稿,也確實是以新詩創作為基底,並以「找到最初的感動」、「創造一個自我的世界,真實的面對自己」、「藉由訴說,讓自己成為有故事的人」、「在語言中找到安居,讓寫作成為治療」四個綱目,做為分享感動與創作的主軸。
演講一開始,凌性傑由台灣的婚禮形式以及個人對於婚姻的感受談起(這一點,我也是心有戚戚焉阿!)以及前述的四綱目,鋪陳出他在創作上的感動與想法。後半部則是藉由詩作的朗誦,帶聽眾進入他每首詩特定的創作時空背景與情感。當然,高中國文老師的背景,不免也會帶出些許教學上的感受。雖然,對於新詩的創作、鑑賞以及教學,我仍有著些許的恐懼感,但這場講座,仍是讓我獲益良多!
上兩張照片是凌性傑在演講結束後,幫聽眾簽名的照片!(我最後有徵詢他同意,貼上這照片)簽完名後,壽山國中廖老師立刻趨前為全高雄市的國中國文教師謀福利,敲定了明年五月中,在某個星期一下午的國文領域時間,要邀請凌性傑南下演講關於古文教學的議題。相信這是場精采的演講囉!
演講最後,在面對聽眾提問時,我也深深覺得,要真的有料,才敢坐在上面吧!雖然我一樣每天都面對的一群人在鬼吼鬼叫,當然也有所謂的國文專業傳授,但是,要面對如此廣泛年齡層的聽眾(有的都可以做爺爺奶奶),以及不知多少所謂的「同行」在底下,這「料」、這「膽識」、這「自信」,我想,都是我自己要再不斷充實與學習的地方吧!
聽完了,再到展區晃晃。這裡就貼上幾位我比較有感覺的作家照片吧!
第一位:余光中!這真是教學的好教材啊!第二張圖是他的手稿喔!
第二位:唐捐。其實我比較習慣稱他:劉老師(本名劉正忠)。劉老師之前在東吳中文系任教,那時他的研究室就與我的指導教授陳恆嵩老師同一間,所以算常常遇到他。雖然沒上過劉老師的課,但他的幽默風趣,可真讓我印象深刻!若沒記錯,現在應該是清華中文系的老師了。
第三位:方杞。本名:吉廣輿。在我唸左營高中的時候,吉老師不但是學校老師,也是圖書館館長。本來不知道他是散文作家的,有一次高三時,借閱了佛光書局所出版的書,才知道吉老師有筆名,也是一位作家!雖然,同樣無緣受教於吉老師,但曾因社團活動的事情找過吉老師。他人真的很好!非常的和藹可親!十五年了,不知吉老師是否還在左中任教?
第四位:路寒袖。以前,只知道他是知名的流行歌曲創作者,後來,在國中國文課本中發現了他的文章,藉由教學,我才知道他竟然是現任的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喔!很重要!同樣是好用的教材!
第五位:陳冠學。這十年來的國中生應該都唸過〈田園之秋選〉這篇文章吧!不用多說,這是作者的照片以及手稿喔!
第六位:劉姈珠老師。為何特別稱她為老師?因為,我曾經跟劉老師是同一所學校的「同事」。其實,說「同事」是僭越了!該稱她為教學上的前輩。雖然劉老師並非國文老師,但在當時就已聽過她喜歡創作,但卻不知她在文壇上已有一席地位。唉,真是「有眼不識前輩」,到現在才發覺以前身邊竟然有這樣的創作高手!可惜劉老師已經退休了!而我腦海中,仍記得她那和藹可親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