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寫作,是為了參加國家圖書館的五四徵文比賽。
知道這比賽訊息,是從錢穆紀念館網站中得知。本以為錢穆先生也在寫作範圍中,所以相當興奮,而且鬥志高昂!但沒想到:沒有!只好退而求其次,從國圖所提供的人物中選擇囉!而選擇鄭振鐸,是因為研究所時曾寫過相關報告,而那些資料也還在手頭上,所以就決定了!
只是,邊準備考高中教甄的我,雖是重溫了鄭振鐸的資料,但卻遲遲無法下筆,三心二意到了截稿當天,決定放棄。沒想到,到了截稿前一小時又十分鐘,我不知怎麼,忽然打開電腦,狂寫起來!六十五分鐘內,拼出了1030字!這對我而言,真是神速啊!然後,我就在截稿前兩分鐘,把稿子寄出去了!
雖然,曾幻想著能進入榜單之中,但是,如果這樣一小時寫出來的東西,來檢查都來不及的文章,都能得獎,還真是活見鬼了!所以,當然沒中!不過,也得到了一套五四人物明信片以作為安慰,還不錯啦!
文章既然寫了,我就把它貼上來吧!只是,只花一小時寫出來的東西,請勿計較!
--------------------------------------------------------------------------------------------------------------------
痴魔總為書--鄭振鐸
即便耗盡家產,即便家中已無存糧,即便自認為總是在做些「舉鼎絕臏」之事,但總是為國家民族救書購書,總是為私人興趣買書藏書。如此為書而癡,為書入魔,這,都是五四時期重要代表人物,民國初年知名的藏書家----鄭振鐸之寫照。
回顧鄭振鐸一生,其心力全數奉獻在文化事業之中。無論是在文學的創作、翻譯上,還是中國文學、俗文學的研究上,鄭振鐸皆開創出一片天。但是,若再重新檢視他一生的事業,會發現「護書」與「藏書」,或許才算是他一生最驚人,也是最感人的成就。
為研究而購書,是他最初的藏書動機。然而隨著國家局勢惡化,各家藏書逐漸散出,此時,不忍見古籍即將淪為「還魂紙」(即再生紙)的鄭振鐸,不斷的傾個人之力、傾全家之力,想辦法買書、救書,他所求的,無非是為國家民族留下更多一點的文化資產。
然一人之力總是不足。中日戰爭爆發初期,古籍散佚情形更加嚴重。除了毀損於戰火中者,有更多的書籍,卻是經由商人之手,逐漸轉入歐美的圖書館中。鄭振鐸見此情形,與朋友合組了「文獻保存同志會」,以團體之力,甚至藉由國家之力,大手筆地「搶下」不少即將變賣的藏書樓書籍。
只是,雖是為書而痴,但仍抵擋不了現實環境的困頓。在「一二八」、「八一三」兩場戰爭中,鄭振鐸的藏書損失數萬冊,而後為現實經濟壓力所迫,故售出數萬冊以求變現。因此,前後估計,損失藏書達四五萬冊之多。然而,若從《西諦書目》所錄之鄭振鐸藏書觀之,仍可想像當時藏書之「盛況」,以及在學術上的努力與貢獻。
鄭振鐸去世後,九萬多冊藏書,皆捐給了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當時雖進行了編目工作,出版《西諦書目》一書,更特闢了「西諦藏書室」。但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後,《西諦書目》長時間未曾再版,「西諦藏書室」更在那場文化浩劫中,「轉型」成為「紅寶書閱覽室」。鄭振鐸一生的貢獻,似乎就此淹沒。
所幸到了1988年,大陸學者陳福康先生開始了對鄭振鐸的全面性研究,2004年,《西諦書目》也得以重新出版。如此,無論是在文學創作、中國文學研究方面,鄭振鐸的成果,又重新受到重視。但,《西諦書目》的重新出版,更是讓世人能一窺他在「藏書」與「護書」方面所耗的心力究竟為何。
其實,即便鄭振鐸的成就至今無人聞問,但,已為書而痴、為書入魔的他,料想也不在乎。因為,無論是私人舉動,抑或是「文獻保存同志會」的共同努力,他都已經將這些珍貴的古籍搶救下來,並且也藉由這些古籍,發表出一篇篇屬於中國文學的研究。
這些,就是愛書成痴,愛書成魔的鄭振鐸所留下的瑰寶。
----------------------------------------------------------------------------------------------------------------------------------------------------
若有人對鄭振鐸或《西諦書目》有興趣,可留言討論喔!畢竟我有寫過相關論文。這篇論文雖未發表,但我當時幾乎可以肯定,台灣已經很久沒人研究《西諦書目》了!而當我寫完論文時,大陸也剛好重新出版這本書。在透過友人從大陸購入後,我發趕緊翻閱,發現前頭增加了鄭振鐸兒子所寫的序,而序中所言的某些情景,竟與我當時因資料不足而下的猜測竟然吻合!這點,我還頗高興的!
最後,我要感謝東吳大學圖書館館長丁原基老師,若沒有她當時在「目錄學」課程的督促,我也不會對這位民國初年的名人有這些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