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古堡
安平古堡,為荷蘭人於1624年所建造,初名為「奧倫治城」,後名為「熱蘭遮城」,最後於1634年全部完工。1662年鄭成功入主之後,此處改名為「安平城」,又因此為鄭成功居所,故又有「王城」之稱。
到了1683年清軍入台後,政治中心移至城內,此處改為「軍裝局」,重要性因此低落。同治十年(1873年),英軍軍艦來襲,砲彈擊中軍火庫而引發大爆炸,城牆因此而毀。隔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時,又將外牆磚塊移做億載金城的建材。古堡至此,更是破落不堪。日據時期,日人將原有城垣剷平,改建為現今所見的紅磚平台以及海關宿舍。而那瞭望塔,則是民國64年由當地政府所建。
安平古堡,其實已非當時荷蘭時期所建造的古堡了!但是,歷經如此多的滄桑、重建、易主,即便現在只是廢墟,此處都仍有其價值,更何況現在還有完整的日據時期的建築存在!
安平古堡的門票是50元,也是相當合理的價碼喔!
古堡前的石碑以及鄭成功像。
這叫做......大砲......,大砲上還有刻字喔!
兩說明牌請自行觀賞。只是,為啥第一張的最後一個字會「掉」下來?
這是文物館內鄭成功以及荷蘭守將的塑像。
軍裝局的石碑。
或許此時真的有點累了,照片並不多!
說個小插曲。要進入古堡大門時,就看到一團團的「廈門國旅」的大陸團不斷湧入。我看到導遊的旗幟,天啊!「第十二車」!等到逛完出來時,又看到一位導遊喊著:「廈門國旅第十五車的到這集合!」這到底有多少人啊!而旁邊有位台灣媽媽,大約四十歲左右吧,看著這些大陸客,驚訝的說著:「他們說國語耶......」(我很想告訴她:他們也會說閩南語喔!)
億載金城
不若「安平古堡」的區域姓名稱,「億載金城」很明顯的,就是個「功用性」純粹以及「期望值」極高的名稱!不過,其真正的名稱,似乎是「二鯤鯓砲台」。所謂「鯤鯓」,是沙洲之意。也就是說,砲台之處,原先是沙洲。
在清朝時,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當時沈葆楨為增加台灣防禦,於是奏請朝廷建造砲台。而因此處位於沙洲,材料取得以及運送不易,於是就取用已成廢墟的安平古堡外牆磚塊以為建材。光緒元年(1874)始造,光緒二年(1876)完成。沈葆楨分別於門內外題上「億載金城」以及「萬流砥柱」八字,顯示此城的功用以及沈氏的期待。
此砲台是延請法國人設計,是台灣第一做現代化砲台,也是第一處配備「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該砲台因牡丹社事件而建造,雖無法在此中發揮功用,但是在後來的中法(光緒十)、中日(光緒二十一)戰爭中皆發揮了其該有的作用。
以下為砲台的大門處。
那天,好像有電玩還是漫畫的cosplayer來外拍!什麼?你問我說為啥不是布袋戲戲迷外拍?開玩笑!本山人看霹靂也有十六年的歷史了!連人物我都分不出來,我就該自殺了!
耶,這是無聊拍門票!其實應該到外面拍才對......。門票也是50元。
我們到時,就一直聽到附近有砲聲,又有驚呼聲。於是循聲一觀,原來是有表演耶!而那扮將軍的還蠻好玩的,會跟旁邊的觀眾互動、開玩笑,還不錯啦!不過,砲口外是護城河,護城河旁則是道路,這樣放炮,不知會不會嚇著開車的人?
護城河,有人悠閒的在划船。
恩,假大砲!
據資料上說,原本中央處,有著深達五六尺的水塘,其作用在若遇砲擊時,能減低火砲的衝擊力。不過,現在水池都已填平了。另外,一旁還有出土的官兵營舍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