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座堂
從恆友前那條路往上走,即可見到列為世界遺產之一的「主教座堂」。
該堂大約是在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又名為「大堂」。此教堂外觀,厚重樸實。該堂的重要性並不全然在其建築上,而是除了內部奉祀聖彼得之外,以前歷任澳門總督上任時,都會依慣例將權杖放在聖母像旁,因此這也是澳門教區工作的行政中樞。
一旁鐘樓是後來所蓋,當有重要事情發生時,鐘便會發出聲響以為提示(如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去世便有響起「哀鐘」悼念)。
主教座堂旁的建築。
說實話,這時的我們有點累了!早上八點多從金都水療出發,到了皇都飯店後便是不停的走路,所以,我們在這兒的廣場座椅上,「休喘」了一下才繼續前進。(這時約下午兩點半)
玫瑰堂
就在一旁,有著「板樟堂巷」的路牌。而所謂「板樟堂」,其實就是有名的世界遺產之一「玫瑰堂」。之所以有「板樟」之稱,是因為在1587年,由道明會士(又稱多明我會)興建之時,是以木板為障,故有此稱。而華人亦稱之為「板樟廟」。而因內部供奉玫瑰聖母,所以又稱為「玫瑰堂」。正名則為「玫瑰聖母堂」或「聖多明我教堂」。
下圖為玫瑰堂正面照。其正面基本上分為三層,為十七世紀教堂的建築風格。而最上方的標誌,應該就是多明我會的徽章。
這是內部模樣。祭壇風格相當儉約。而祭壇上方的黑白徽章好像也是多明我會徽章。這徽章,跟我的母校道明中學的校徽很像耶!不知彼此之間是否有關聯?
說實話,我並不是教徒,對教堂建築、內部擺設更是陌生,再加上又沒人解說,所以,這趟去澳門,雖然遇到很多教堂,但拍的照片很少,關於這點還請見諒。有錯誤訊息也請指正。
議事亭前地、仁慈堂
議事亭前地,又稱為「噴水池」,不但是澳門的市中心,更是遊人必到之處。必到,除了因為是市中心、除了相當熱鬧,更因為週遭有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色彩鮮豔且充滿南歐風情的建築。
週遭建築,就如下圖所見,色彩相當鮮豔!而以黑白碎石所鋪成的波浪型紋路地面,更是為兩側建築加分不少。
要不是兩旁隨時出現的華人面孔,以及廣東腔、普通話,甚至是台灣腔調的國語傳入耳中,以及滿街可見的中文正體字,否則,走在議事庭,真有種恍如身處南歐街頭之感。
這便是噴水池。而正前方白色建築,亦為世界遺產之一:民政總署大樓。此樓我將在第三天文章中詳述。
仁慈堂,是負責慈善救濟工作的單位,於1569年由澳門首任主教所創立。創立後,也開辦了中國第一間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而因為對於非教徒的當地人來說,根本搞不清裡頭祭壇祭拜者為誰,但此處又有救濟物資可拿取,因此也將此處稱為「支糧廟」。
此棟建築似乎是澳門的郵政總局。雖未列於世界遺產內,但那建築仍是相當氣派且具有古意。
一旁頗具有風味的小巷道。
關帝廟(三街會館)
若面對民政總署,從噴水池的右方小路走入,便可發現另一處世界遺產---關帝廟(三街會館)。
不過,在尋找關帝廟的過程中,有著些許的感觸。
因為我們的免費地圖,小路的標示並不清楚,因此我們雖知關帝廟就在附近,但就是遍尋不著。於是,在議事亭前地,我便找了位正在發餐廳傳單的年輕人問路。這位年輕人雖是客氣,也很認真的聽著我的問題,但,對於在哪,他卻想了老半天,然後才不好意思的說他不知道!其實,也不只是不知道地點,就在我跟他說出「關帝廟、三街會館」時,他就已經是一臉的疑惑了!
說真的,我很訝異!畢竟,他該是澳門人;畢竟,廟就在附近,而且還是重要景點之一,他怎麼會不知?或許,我以國語詢問,跟他平時以廣東話思考的語彙有所落差,才讓他如此疑惑。但,就在他終於知道我在問什麼後,他仍指不出正確方向!跟他道謝後,我真希望這位年輕人不知身旁重要景點的情形只是個案,若有多數年輕人皆不知,那澳門政府在推世界遺產觀光時,似乎也該注意如何將這些「遺產」教育給下一代的年輕人。
問不到,所以我們又繼續亂走。走到一條滿是攤販的小巷中,我們找了位販售童裝的老闆娘問路(為何找賣童裝?因為我們就沒有購買東西以感謝的壓力啦!)。我才剛問完問題,這位老闆娘竟然立刻起身走向我們,熱心的跟我們指出正確方向!呵!真的很謝謝她喔!而她的熱心,也讓我感受到澳門人的親切與熱情。
關帝廟外觀看來有些斑駁,古意具足,但似乎少了些台灣名廟古廟的香火感。
關帝廟之所以又稱三街會館,是因此處原為商人議事的場所,而裡頭則供奉著關聖帝君以及財帛星君。後來祭祀者眾,於是最後便由「廟宇祭祀」取代原初「會館議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