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年8月4日

無憂宮

        德國行第二天一早,帶著因航班當日到達,而能多睡一晚養足的精神,來到了第一站---無憂宮。

        無憂宮的外頭,有座巨大的風車,是何功能,我們不了解,只是在等待領隊購票的過程中,拍下以作為第一行程的紀念。

        無憂宮的入口處。

        此時約為早上九點多,石片小徑,兩側綠蔭,加之以陽光灑落,這或許就是歐洲庭園該有的風格。

        風車旁那銅綠中又帶金色雕飾的屋頂。

        無憂宮的主體建築。

        無憂宮的建造,是根據普魯士帝國時期的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所繪製的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宮殿的草圖,於1745--1747年所建造。而後在19世紀時,規模又再擴大。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外頭的柱廊,頗具風味。

        柱廊下方,一位老者坐著,更顯建築的歷史感。

        在原始建造者腓特烈大帝的需求下,傳統觀念中高聳的宮殿建築,在此處,卻是被寬廣的庭園,以及一座相對低矮,且色調樸實的宮殿所取代。

        既然被稱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其珍藏的西方藝術品自是不少。而在宮中,還有一座「中國樓」。只是,這有著「中國」之名之處,雖有中國或東方意味的裝飾於其中,但中國裝飾外所呈現的濃濃西方味,恐怕只代表著此為當時歐洲人對東方帝國的想像,而非真實所見。

        這圓形宮殿壁上的「SANS SOUCI」的字樣,就是「無憂」的法文寫法。

        庭院中的景色。


       相當遼闊的庭園景色。


        無憂宮除了美麗的庭園景色以及豐富的藝術珍藏外,其實,腓特烈大帝的各種佚聞,同時也更增添無憂宮歷史的豐富性。如:腓特烈大帝雖有妻子,但他卻禁止妻子踏入無憂宮,反而是只有經過他允許的男賓,才能入住。因此無憂宮一度被稱為「無婦宮」。

        另外,愛狗的腓特列大帝,他在死前的遺願就是葬在埋葬他愛犬的露台下,但在他逝世後,繼位的姪子卻把他葬在他處,直到1991年兩德統一後,腓特烈大地才回到他所希望的歸處。

        而腓特烈大帝本身就是個傳奇性人物。他不但是軍事天才,在內政改革上也有功績。另外在文化藝術方面,除了藝術品的蒐藏外,他還會演奏樂器,並與文化界名流來往。而語言上同樣是個天才,除了母語德語外,他還精通法語,而且能以法文撰寫作品;還有英語、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語言他也都能說。歷史豐富度如此高的帝王,有興趣的朋友就去查詢他的資料吧!

 

翠西利亞行宮

        離開無憂宮後,我們隨即來到翠西利亞行宮。對於行宮的來由,我已毫無印象,唯一記得的,即此地曾為1945年召開美英蘇「波茨坦會議」的所在地。此次會議的《波茨坦條約》,不但決定戰後德國的命運,另由中美英三方所簽定的《波茨坦公告》,也提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所以,這次的會議,與台灣的命運,似乎也有著不小的關聯。

        名為「行宮」的此處,確實也有著度假悠閒從容之感。除了照片中這類似莊園風格的主體建築外,另一處則有著面積不小的湖泊。那種悠閒寧靜感,又與吳憂宮的宮廷庭園截然不同。






        在行宮內,依然保有六十五年前開會時的擺設。無論是俄國史達林、英國邱吉爾,還是美國杜魯門,他們的房間,接保持著原貌;而開會時的大圓桌,依然原封不動。

        在導遊的解說下,我們才知道那大圓桌各個座席的意義,更了解美英蘇三巨頭的房間,也都是各有學問。一場六十多年前的政治角力雖早已結束,但這些物品,卻都忠實地呈現不同權謀底下的真實面。

        只可惜,這不過六十多年的擺設,卻是全然禁止拍照的!對照下午所參觀且可拍照的佩嘉盟博物館,就不知此處管理單位究竟在堅持什麼?

        在販賣部旁所拍攝的海報,這似乎是德國史的簡介?

        在行宮的屋角處,我發現了這群嗷嗷待哺的小鳥,以及不斷飛來飛去的母鳥,頗可愛的!


        結束此處行程後,我們便前往享用午餐,並準備展開下午的行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宋老 的頭像
    宋老

    宋老的人生旅行

    宋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