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民政總署,我們走到新馬路,找到公車牌,坐車前往媽閣廟。下車後,首先看到的就是「媽閣廟前地」。所謂「前地」,指的應該就是「廣場」吧!(如果有錯,還請指正。)當然囉,不能免俗,我還是要跟這標誌拍張照片!
這就是媽閣廟前地全貌。不過,到現在我還不懂,為何在澳門,這種「前地」都會特別標示出來?
前地旁的房子,顏色雖非鮮豔,但卻也相當有味道。
再來就是要進入媽閣廟參觀囉!
媽閣廟,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另兩座為:蓮峰廟、普濟禪院)。在始建的年代上,「維基百科」有人鍵入1488年(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A%BD%E9%96%A3%E5%BB%9F),但在官方「澳門文物網」則是寫著「至今未有定論」(http://www.macauheritage.net/cn/HeritageInfo/HeritageContent.aspx?t=M&hid=1)。但無論正解為何,可以肯的的是,在葡萄牙人於1555年來到澳門前就已建成。
這說明牌上所說澳門名稱似乎源於此廟,是因為據說葡萄牙人當時便在此處登岸,並問當地人民此處地名為何,但當地人以為在問廟的名稱,於是就回答「媽閣」,也因此,澳門的外文名稱「Macau」也就由此而來。不過,對於此說,好像一直停留在傳說階段,並未被證實。
另外,媽閣廟的「正名」應該是「媽祖閣」,但當地人似乎都習慣現在的稱法,因此便一直沿用下來。
下圖即為媽閣廟正門以及前方的石獅。此門是由花崗石所建成,兩側並題有「德周化宇 澤潤生民」的對聯。在拍照時,本想等到沒人的瞬間再拍攝,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不過後來想想:其實,有人入鏡,也才能代表該處的香火鼎盛吧!
大門進去後,有座也是以花崗石所建成的三間四柱衝天式牌坊,柱上還有四隻小獅子,橫眉處則題有「南國波恬」(波恬應可解釋為風平浪靜之意)四字。
牌坊後方即為正殿,此殿又有「神山第一」之稱。(若注意屋簷下方,隱約有「神山第一」四字)兩旁對聯分別為「德光天廣幬 恩湛海重淵」、「瑞石靈基古 新官聖祀崇」。
其實,看到這些對聯並不稀奇。當我跨入正殿大門,也不知哪來福至心靈,仰頭一望,我忽然呆住了!就在頭頂上方的石橫樑,竟然刻有建造以及重修的年代!兩張照片刻文分別是:「明 萬曆乙巳年(二十三年,1605 年)德字街眾商建 崇禎己巳年(二年,1629)懷德二街重建」、「大清道光八年(1828)歲次戊子仲夏重修」由此可知這最晚應該是1828年重修時所留下的紀錄。(說真的,我對於能拍到這兩張照片,感到非常興奮!這也算是一種緣分吧!)
下面兩方匾額,分別是咸豐十年(1860),以及光緒二十四年(1898)所題。這些文字,將媽閣廟的悠久、輝煌與滄桑,忠實地紀錄下來。
從上方正面門口的照片,可知媽閣廟香火之鼎盛,更可見來參訪遊客之多。但當天最令我驚奇的,是有數十位印度籍(我猜的)的觀光客來遊覽!而這些觀光客,一進到正殿,不但對著媽祖像猛拍,而且還跑到供桌後方,也就是神像前方,擺好Pose,然後讓同伴們拍照。這等「行徑」,看在我這深受傳統中國文化的人的眼裡,實在覺得:驚嘆!什麼時候媽祖也成了旅遊觀光證明的背景啦!
與「神山第一」石殿建立在同一平臺的,是「正覺禪林」,因裡頭同樣供奉媽祖神像,所以似乎又可稱為「媽祖大殿」。門口對聯則題為:「靈威昭於日月 震旦闢此乾坤」。
其實從「正覺禪林」四字,就可知道原本是獨立的禪院,到後來才改建成為媽閣廟的一部分。而這「后德汪洋」匾額,是在一場大火後,於「戊辰」年,也就是1988年重建完成後所放置。而此殿較「神山第一」殿開闊許多,亦可見該殿重要性。
此為大殿外「萬派朝宗」圓門。兩旁長聯題為:「春風靜,秋水明,貢士波臣知中國有聖人,伊母也力 海日紅,江天碧,樓船鳧艘涉大川如平地,唯德之休」,不過我搞不懂什麼是「伊母也力」。
而這圓窗內那一群疑似印度人的遊客,正在搓一個金屬盆!他們是搓得不亦樂乎,我是完全搞不懂她們在做啥?也不好意思近拍,就留給大家想像囉!
另外,這外頭還掛滿了這種祈福小球,頗可愛的!在這心想事成、合家平安的中文字旁,竟也出現了英文與日文的祈福牌,看來,媽祖已經世界連線,保佑億萬民囉!
在石殿與大殿的後方,有階梯可向上爬升,上頭還有「弘仁殿」與「觀音閣」,可惜是前沒做功課,所以就忽略沒拍照了。而在階梯兩旁,隨處可見這文人雅士或師父們所題的各種的詩文石刻。
此「太乙」石刻,據說是該處字體最具大者,題字時間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
這不知是在弘仁殿還是觀音閣所拍的可愛小水臺,上頭還有隻蟾蜍,以及放了不少錢喔!
這是從小山丘上所拍的景色。據說在2006年時,媽閣廟前方要蓋葡文學校,另外也要蓋五星級飯店,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尤其是對剛剛「申遺」成功的澳門來說,無疑是一大諷刺。不過現在看來,好像沒有成功吧?
這「名巖」石刻,是在咸豐八年(1858)年所題,也是相當巨大!
隨手亂拍,不知是啥?
由此,我們也準備下山了!也已經快要熱翻了......準備趕快躲進海事博物館吹冷氣去。
前面曾說明,澳門外文名稱的來源,據說是跟媽閣廟有關。雖然這傳說未經證實,但媽閣廟的建造,確定較葡萄牙人登岸來得早,況且,登岸地點亦在這附近。因此,若稱澳門的「開基」在媽閣廟,應該也不為過吧!
@小小考證時間
上面所列的對聯或石刻文字,有些當然自己認就可以,但有些被遮住了,不知道到底寫啥,因此我上網拼命找,終於找到兩網站。一為「澳門文化寶庫」(網址:http://rthk27.rthk.org.hk/homepage/mdc/umacmo/macauculture/main/main.html)另一為中央研究院所出版之《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在1998年9月第五期中,有副研究員張珣所著〈東南亞媽祖銘刻萃編〉一文(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publication/newsletter/N5/newsletter5.pdf)。兩者對於這些對聯銘刻皆有詳細的紀錄。
但對於後者,我有點小小的不解。在其所羅列澳門媽祖廟的刻文中,似乎是以年代先後為排列順序,但卻未按照寺廟排列。像同樣是媽祖閣內的對聯,雖勉強有按照殿別排列,但殿與殿之間,卻隔著許多其他廟宇的資料,在查閱時實在讓人感到不便。況且,有更多的未知年代的對聯也參雜其中,實在有些混亂。
另外,對於正殿「瑞石靈基古 新官聖祀崇」對聯一欄,文內標示物名為「神山第一亭石刻聯」,又寫著「橫額 南國恬波」!但問題是,「南國恬波」是前方牌坊所勒,而非與「瑞石」一聯同,難道是在內側的對聯是與前方的牌坊算為一組嗎?若是,那就是我所學太淺囉!(上述所言,可見該文35頁開始之澳門資料。)
無聊的發牢騷,請勿見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