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課本中,《論語》選讀,是必然出現的文章。而講授《論語》時,無論是孔子其人、家世背景、學說主張、弟子時人、後世影響等等,都是必然要介紹的。而如果可以,放個八佾舞、六佾舞的影片讓同學欣賞,或讓同學看看孔廟的樣貌,雖然同學不見得感到有趣,但總能擴大他們的視野。
碩士班一升二的暑假(民國93年7月),有幸獲選為「東吳七人學生小組」之一,前往山東大學參訪,並到山東遊玩。(另外還有台大、成大、義守等三校同學)
其中一天,我們到了必去,而且不去會遭天打雷劈的景點--孔廟(因為台大東吳兩校學生,全都是文史哲科系,不去,真的就忘本了!)
一到孔廟,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的牌坊!而牌坊下白襯衫黑褲,又掛有識別牌的,好像是當地的導遊。站我旁邊的,則是東吳中文的學妹,對於故宮古文物,有超乎同齡學生的認知,現在好像是台大研究所的高材生囉!
關於「金聲玉振」,教育部國語辭典如此解釋:
為孟子稱讚孔子聖德兼備,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語本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後用以比喻才德兼備,學識淵博。亦作「玉振金聲」。
而這就是大成殿囉!照片中的,就是這次「孔孟故里之旅」的所有團員。
大成殿前有十根龍柱,而這十根龍柱的雕飾全然不同。龍柱除了顯現莊嚴氣派之氣象外,同時也代表孔子至高無上的地位。相傳皇帝要來祭祀孔子時,龍柱必須以紅布(黃布?)包裹,以避免出現「龍見龍」的情景。
下面兩張照片,就是大成殿內部,孔子像以及上頭「萬世師表」、「斯文在茲」的匾額。
「杏壇」!只要一上到《論語》,相信所有的國文老師都會開始耳提面命的告訴所有學生:「杏壇」不但是孔子聚集學生講學的地方,後世更泛指「教育界」,而且,千萬不要跟泛指「醫界」的「杏林」搞混!
此處的「魯壁」,相傳就是西漢時,景帝之子魯恭王於曲阜擴建宮室時,意外於牆壁中發現《尚書》、《禮》、《論語》等書之處。(這牆壁應該是後來重建的,不確定...)而這些書是孔子九代孫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所藏。因為這些書籍是以所謂「蝌蚪文」所寫,不同於漢朝時以隸書所寫定的經書,因此被稱為「孔壁古文」。
站在我旁邊的,當時是成大碩班的學生,現在則是台大博班的高材生!(他是理工科的)
在孔廟中時時可見歷代帝王所賜的石碑。但這些石碑中間幾乎都會有一道痕跡!據導遊所說,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的「傑作」!為了所謂的破四舊,這些石碑都曾被砸斷!
這是石碑下的龍頭龜身異獸--贔屭,此種異獸相傳能負重物,因此便賦予負碑重任!
而這塊石碑就妙了!它並無接合痕跡,因為此一石碑並未被毀壞過。
而石碑中央隱約可見一個紅色字體,導遊說這是第一代簡體字的「留」。為何要留?因為這是朱元璋所題。而朱元璋當皇帝前不過是個平民老百姓,最後卻起義推翻元朝,因此,正符合共產黨「農民起義」的精神理念與訴求,因此,就留下囉!
下面照片後方的建築,是孔廟中的藏書樓--「奎文閣」。在我身旁的,則是山東大學的學生,那幾天的相處,成為不錯的朋友。回台後有一段時間也有連絡,也曾拜託他幫我在濟南找書,真的相當感謝他。
相傳這棵樹就是孔子親手所植!耶........真假我忘了!知道的人就提供資訊吧!
在我們的一般用語中,有「鉤心鬥角」一詞。其實這也是建築形式的用語。在孔廟中就有這種建築形式。可惜,因為我走太慢,所以只拍到其中一種;更可惜的,是我忘了這是鉤心還是鬥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