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課程,無論是國高中,都是必上的。
孟子的各種背景,當然也是必上,但是,若跟孔子相較,一旦延伸介紹,孟子的素材,似乎就比不上孔子了!更別說,介紹「孟子廟」!畢竟,孔廟到處都有,但孟廟卻是難尋!
這趟到山東,我們來到了鄒城,也就是孟子的故鄉。而到了鄒城,首先拜訪的就是孟廟。
但,很明顯的,孟廟前的牌坊不但較孔廟少了許多,連人潮也少了許多!「至聖」與「亞聖」的人氣,就此「分出高下」。
無論是「孟子」或《孟子》,一開始的歷史地位並不高。但到了唐代,韓愈〈原道〉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於此,孟子成為繼承孔子道統之人,而且是唯一繼承者。孟子地位,自始開始提升。至五代後蜀國主孟昶刻《十一經》,將《孟子》列入。到了宋朝元豐六年(1083),不但被追封為「鄒國公」,翌年亦得以配享於孔廟。而「亞聖殿」則是在宣和三年(1151)年始建。此後,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將《孟子》 列於《四書》之ㄧ,而後列於《十三經》之一,孟子地位不但於此達到高峰,《孟子》一書也正式完成由「子部」到「經部」的升格過程。
此即「亞聖殿」。很明顯的,除了人潮依舊稀少外,規模,也比孔廟小了許多,但卻有著另一分的古樸味。
這就是孟子像。此一塑像是1986年重塑的,原像則是在文革中被毀。
「亞聖殿」外內的匾額。無論是「道闡尼山」(乾隆御題)還是「守先待後」(雍正御題),都可看出孟子承接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與重要性。
在孟廟中,有許多的石碑立在道旁。
此為「啟聖殿」,裡頭所奉祀的是孟子的父親。
據資料說明,啟聖殿後方還有孟母殿,可惜當時好像沒到後方!
孟廟一旁就是孟府。不過,不知是不是時間太短,我的相片中,孟府的部份相當少!
離開孟廟時,看到有人在炸這東西,大家便合買一包來吃!口感嘛!有點像科學麵,酥酥脆脆的,還不錯啦!
曲阜有所謂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而這裡也有「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可惜,似乎是時間緊湊,不但只去了兩個,而且還不夠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