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3日
努比亞風帆船
行程第六天,參觀完阿布辛貝神廟,搭機回到亞斯文,上了遊輪,吃完午餐,稍事休息後,下午,我們便搭乘「努比亞風帆船」遊覽尼羅河。
午後的陽光,雖已是西垂,但卻仍未減那分毫的光亮。而此時那大約40度斜角的陽光灑落,河面上也同時拉出一條光亮的錦帶。錦帶兩端,是山丘,是風帆,尼羅河兩岸風光,就在這粼粼波光中,串聯了起來。
數艘風帆船,停在岸邊,也挨著大遊輪,是未駛出時的安全依靠,更是開航時生計的保障。
岸邊的擁擠,難以讓風帆船自在出航。於是,那努比亞老船家親自下水,一方面牽引著風帆船,一方面指揮著後方掌舵的年輕人,船,便這麼的飄出了岸邊,接著,風力接棒,風帆揚起,我們漂向那午後的尼羅河。
本想著氣氛悠閒,該是盡情徜徉的好時光,不料,側身一看,驚覺一旁的大遊輪,竟朝著我們這小帆船,倒退直衝而來!帆船上,團員們開始不安,而那努比亞老船家則是一邊朝著遊輪狂吼,另一邊則緊急操縱風帆。遊輪既是倒退,我們又在它後方,前方的遊輪駕駛艙怎可能聽得到老船家的狂吼,因此速度未減,方向也未變!而老船家的動作則是未曾稍停,也拚命的指揮另一位年輕船夫操縱。就在那兩船準備「交會」,船上緊張氣氛也升至最高點之時,帆船一個輕巧的轉彎,巧妙地避開了那遊輪!此時,帆船上爆出了一陣熱烈掌聲!是慶幸、是歡呼,更是讚嘆那老船家高超的駕船技術!(不過,我可不想再看到這種技術......)
處理完意外情形,船上氣氛頓時悠閒許多,而那老船家,也自在地坐在後頭的舵上,看著我們這群過客們。
駛離了岸邊,避開了險阻,前頭,就是尼羅河午後的瀲灩波光。
一艘艘的風帆,載著一團團的遊客,和我們一樣,正享受著這截然不同的非洲風情。
趁著空檔,趕緊與那駕船技術高超的老船家來張合照!
航行約二十分鐘,船家在船中央擺開長桌,鋪上桌巾,接著將下方紙箱內的各種雕刻藝術品拿出,這,也算是置入性行銷吧!
雖是置入性行銷,但船家也未有任何強迫感,加上所開價格尚稱合理,於是團員們便開始挑選著。
只是沒想到,這場血拚,竟是以我為主角!而就在我專心選貨以及思考如何砍價的時刻,身旁所有的團員們,早就以我為中心,玩起氣氛反差的拍照!
我在苦思著,他們卻高興著,果真是一群好團員。
終於,講價完畢,到了掏錢的時刻。而這場漫長的選貨過程,讓領隊金龍也忍不住湊過來看著!
一場完全反映人類貪小便宜又欲求不滿本性的廝殺結束後,才發現帆船外夕陽漸漸西沉。相機改以夕陽模式拍照,那尼羅河則更顯其獨特風情。而這自然的風情,襯著剛剛落幕的那場廝殺,這,該說是正常,還是好笑?(我居然是其中的主角......)
上岸了。
岸上,再來一張夕陽模式照。首次的親近尼羅河之行,就在那遠方渾圓的金光,襯著河面上帆船的「黑影」的畫面中,結束了。
2010年2月4日
亞斯文大壩
行程第五天,我們來到影響埃及民生、環境、經濟,甚至是政治甚巨的亞斯文大壩。
尼羅河河水的定期氾濫,為下游的城市帶來了豐厚的土壤資源,甚至連出海口處也因為有尼羅河沖刷而下的各種養分,因此有著不小的漁獲量。
只是,氾濫雖有好處,但氾濫就是氾濫!這河水所造成的問題,也一直困擾的埃及。
英國人於1898年,就曾在此興建中型重力壩,1902年完工。但因為原始設計不符需求,後來又兩度加高,但仍無法應付尼羅河的氾濫。因此,才有了興建新壩的計畫。
1952年,新壩的設計開始,當時美國亦參與此項工程。但因埃及於1956年承認中共,因此美國退出。而蘇聯則於1958年加入的設計施工的行列。
1960年,大壩正式動工;1970年,大壩完工。而其完工後所形成的水庫,長約有550公里,是世界第七大水庫。
遠方那紀念碑,就是紀念埃及與蘇聯共同合作的標誌。
之所以說此大壩對埃及影響甚鉅,除了從此阻絕尼羅河氾濫的危害,使得下游埃及的精華區能有穩定的發展外,其所附帶的水力發電量,可提供埃及一半的發電量,甚至還可以輸出到鄰國。
以下三圖是當地介紹亞斯文大壩的說明圖,但是,有看沒有懂......
說此大壩影響民生經濟,容易聯想,但何以與政治有關?
話說埃及數千年文明的延續,都與尼羅河息息相關。以前的問題,多在氾濫一事。而大壩建成,雖阻絕此一禍患,但,若是有敵國攻擊大壩,一旦大壩潰堤,尼羅河沿岸必定遭殃;而沿岸遭殃,也就代表埃及勢必「全毀」!因此,據說沙達特總統與以色列簽訂和平協定,一部分的考量也是因為這個隱憂的存在!
另外,大壩的建成,也阻斷了定期因氾濫而沖刷至下游的肥厚土壤,使得下游的土地漸區貧瘠、農耕區縮小、土壤鹽化,出海口附近的漁獲量也降低!偉大的工程,似乎總代表著有著龐大的犧牲。
不過,相較於三峽大壩的無情淹沒許多古蹟,亞斯文大壩的興建雖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所幸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多國人士的搶救,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先人遺產。如最為著名的阿布辛貝神殿,便是由水下搶救而出!
這是巨大的埃俄紀念碑!(好像叫埃蘇會比較好一點......)
這紀念碑呈現蓮花造型,應該是代表合作和平之意。
紀念碑內部。
這是埃蘇雙方的標誌。
離開大壩,金龍帶我們到附近的一座小小的沙丘玩沙。這兒的沙子,真的很細,摸起來很舒服!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
有人在裝沙,也有人留下了代表自己的印記。
要離開了,回頭再看一眼這滿是腳印的小沙丘。
不過不知為何,我心中竟冒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這首蘇東坡的詩。雖然,整體情境、心境全然不同,但,這沙丘上各國腳印的來來去去,代表著多少的方向,也隱涵著多少的故事。這似乎,也有那麼點人生的況味了......